花钱、压胜钱、镇库钱

更新日期:2017-09-15浏览次数: 457

    在我国古代,将货币流通领域正式流通的钱币称为行用钱,为皇室、民间铸造的、非正式流通的钱币统称为压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压胜钱,也叫花钱、吉祥钱、玩钱,因为上面的文字、图案多涉及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现在一般将其称之为民俗钱。民俗钱内容丰富,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民俗民风的缩影。其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取到诞辰祝寿,从避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几乎涵盖了古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民俗钱上面的图案品种繁多,铸造工艺多样,材质各异,大致可以分为镂空钱、钱文钱、吉语钱、驱邪钱、生肖钱、娱戏钱、宗教钱等几大类。

QQ截图20170915165739.png

    镂空钱是以金属铸造的,通过镂空工艺技术表现吉祥寓意,用来佩挂、悬挂、把玩的一种钱形饰物,最主要的特征是镂空工艺的表现形式。镂空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工艺的一种技法,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而后广泛应用于历代玉器、石器、骨器、漆木器以及陶塑、家具、建筑中的窗户等工艺的制作上。将镂空技术应用在民俗钱的铸造上,我们将其称之为“镂空钱”。又因其形象玲珑剔透,而名“玲珑钱”。这类钱的纹饰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此类钱称为“镂花钱”和“通花钱”。因为镂空技术的应用,使钱币本身的图案时隐时现,层次变化丰富起来,视觉冲击力得以加强,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可以说,通过镂空钱这一物质载体,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民俗钱币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与传播。

    镂空钱始铸于汉代,铸造时间很长,连绵不断,直至清代仍有铸造。形制以圆形圆孔为主,方孔少见。早期品为青铜铸造,明清以后黄铜铸造成为主流。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亭台楼阁为主,纹饰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镂空钱的边廓与穿郭有三重轮、双轮与单轮之分,也有单、双轮内饰以珠圈者。通常,同一花纹的品种,轮少者早于轮多者;有珠圈者早于无珠圈者(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方孔早于圆孔。绝大部分的镂空钱正背两面图案完全相同,但是也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镂空钱正背两面的图案有所不同,就如同苏绣、湘绣中的双面绣,这类镂空钱铸造技术精湛,年代较早,明清以后很少见。

QQ截图20170915165829.png

    一般在研究中国传统的纹饰图案时,人们大都只注重玉器、瓦当、铜镜、陶器、剪纸等,却往往忽略了民俗钱币上的纹饰图案。民俗钱币的铸造,来自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了许多民间的崇尚、祈盼和信仰,是我们研究传统纹饰图案的一个重要方面。镂空钱上面的图案内容多是吉祥物,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如祝寿、雅玩、庆生等等,多用祝颂他人生活美满称心,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寓意。镂空钱的图案概况起来主要包括花卉、瑞兽、瑞禽、鱼、人物故事、亭台楼阁等。

    花卉纹饰是镂空钱中最多的一种,尤以莲花纹居多。莲花纹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传统装饰纹饰之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影响,无论是在皇室、还是民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形式日趋多样,种类日益增多。莲花纹来源于莲花,通称荷花,又称为芙蓉、芙蕖、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有荷花化石的遗存,可见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因为莲花具有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精神,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隋唐时期佛教盛行,莲花在佛教中常比喻为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被视为“净土”的代表,例如在佛教中,佛座为莲座,佛眼称为莲眼,佛经也有《妙法莲华经》等。故佛教装饰艺术中的莲花图案大量用于日常器物。民俗钱中最早的镂空钱就是用的莲花图案。如“莲花贵子”钱,青铜质地,元代铸,直径49.厚2.1毫米,重19.5克。面背皆为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上面有巨大的莲蓬,“莲”与“连”同音,寓意“连生贵子”。由莲花图案组成的纹饰还有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花花等,盛行于隋唐时期。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在我国古代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见有宝相花纹样,民俗钱币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图案。如“宝相花”钱,元代铸,直径49、厚1.9毫米,重19.4克。面背均为宝相花,图案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寓意“宝相花,保平安”。

b_3152795_201608231241507401.png

    瑞兽纹饰图案的民俗钱主要有龙纹、麒麟纹、虎纹、鹿纹、狮纹、兔纹等。众所周知,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因为龙为鳞虫之长,在我国古代社会通常作为帝王的象征,《周礼》规定:“五爪(趾)天子,四趾诸侯,三趾大夫。” 我国先人对龙的崇拜很早,在距今约6400年河南濮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龙虎蚌塑。商代是龙造型初步兴起的时期,龙纹在周代略微有变化,在汉代定型,从此,龙的造型才统一下来。龙纹在镂空钱中十分多见。最早所见以龙为主角的镂空钱是汉代的单龙纹饰,仿照玉璧形式,龙的造型简约、舒朗、干练。汉代还有双龙图案,两龙尾向上反卷相吻,龙首相对,一般两龙首之间有焰珠,造型古朴,比例适当。唐宋时期的双龙图案刻划细腻准确,疏密有致,神完气足。双龙的形态到辽金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两龙相峙变为首尾相追。至明清时期,镂空中的双龙渐趋末路,龙的形象已呈呆滞,生气全无,不似龙反似“虫”。龙纹镂空钱是我国民间用以象征吉祥的物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卷尾双降龙”钱,唐代铸,直径53.2、厚3毫米,重34.9克。面背双龙戏珠,蜷身作俯降状。双尾相接,龙身修长,两侧各饰鱼纹,寓意“鱼化龙”。鱼化为龙,喻意金榜题名。还有 “双龙短尾”钱,辽代铸,直径73、厚3.8毫米,重71.9克。面背双龙作蜷身升腾状。龙身躯肥短,鳞甲清晰可见。口吐一宝珠,无爪,长嘴,长角,短尾。钱币边廓装饰有珠点纹图案。铜质精良,制作精美。

005OBejNgy6NoTDQSJE56&690.jpg

    瑞禽纹饰图案的民俗钱主要有凤纹、雉鸡纹、喜鹊纹、大雁纹等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也称为丹鸟、火鸟等,常用来象征祥瑞,类似的传说亦见于其它东亚国家的历史中。双凤图案在镂空钱中所占比例较大,我们今天见到最早的双凤镂空钱为唐宋时期所铸,凤穿牡丹是双凤题材最常见的表现内容。由唐宋到明清,双凤题材的镂空钱从未间断。双凤有的饱满,有的修长,有的繁复而雍容,有的简约而空灵,有的写实,有的夸张。如“丹凤朝阳”钱,五代时期铸造,直径59.5、厚3.2毫米,重49.4克。面背双凤盘曲作团凤形朝向红日。丹凤朝阳为传统吉祥图案,寓示完美、吉祥、光明。

    镂空钱中有很多鱼的形象。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中,传统鱼纹装饰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演绎着各种风格与形式。作为传统装饰题材,鱼纹图案产生历史十分悠久,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表面,鱼纹装饰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纹装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鱼” 和 “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鱼繁殖能力极强,生长速度快,所用于象征家族人丁兴旺。而且人们还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此外,人们通常以鱼水之情比喻人之相得、夫妇好合,称为“鱼水合欢”。鱼纹饰镂空钱品种多样,双鱼、三鱼、四鱼都有,经常与莲花图组合,以鱼戏莲叶间的形式寄托“鱼水合欢”之意。如“双鱼戏莲”钱,明代铸造,直径64、厚2.2毫米,重40.8克。面背皆为双鱼、莲花,双鱼啄戏莲花。制作极其精美。

55971_1257779141597Y.jpg

    人物故事题材的镂空钱在唐代就已出现,但是铸量很见。主要内容常以渔猎、耕作为题材,继承了汉代画像砖的遗风,再现了当时生活劳作场景。云南地区从唐宋直至明清时期都铸造有人物故事镂空钱,品种丰富,制作相当精美。如“双人鱼”钱,辽金铸,直径42、厚2.2毫米,重15.5克。面背图案相同,皆为穿下一游鱼,两侧各有一人举手相击,头饰羽毛,或为少数民族。其中一人着短裙,为女性,整个图案寓意夫妇好合及多育子孙之意。此外,如“一母九子背龙凤”钱,辽金铸造,直径48.2、厚3.5毫米,重34.3克,圆形方孔形制。面穿上有一人,头戴冠饰,坐于龙虎宝座上。有九个小孩子作戏耍状,三人一组,极富童趣,生动活泼。背面是传统的龙凤图形。全部图案都是高浮雕制作,图案高挺,铸造精美。此钱币面上的图案目前有两种解释:一说是佛教中鬼子母故事;一说为西王母。

    亭台楼阁纹镂空钱大部分是宋代铸造,面背图案相同,画面以庭院、亭台楼阁为主,间饰有芭蕉、竹林。一般有人物,表现出一种富足祥和的生活场景。这类题材的镂空钱铸造量很少,今天不太多见。

    现今,因为镂空钱具有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欢和追捧。通过观赏上面的精美图案,我们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寓意内涵,从而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Copyright © 2024 广州爱藏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77976